6月28日,板子沟入江口三路平行,挖掘机在忙着疏通河道。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6月27日,四川省汶川县绵虒镇板子沟大桥两侧的河道里,七八台挖掘机在清挖河道——现场正搜寻泥石流发生后失踪的村民,同时保护都(都江堰)汶(汶川县)高速隧道桥梁、G317线板子沟大桥。
板子沟来水从这里穿过都汶高速、G317线板子沟大桥汇入岷江。
当天凌晨,汶川县境内受无人区短时强降雨影响,绵虒镇板子沟、威州镇新桥沟两处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当天17时30分,当地通报,此次灾害已造成3人失联、4人遇难。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现场采访获悉,其中5人系在绵虒镇板子沟失踪或遇难。
27日,抢险人员在恢复电力设施。
板子沟是一个被泥石流反复“洗劫”的地方。泥石流一次次将房屋和土地淹没,村民们又一次次清理乱石,种上樱桃、李子、梨树等。他们在海拔1000多米的岷江河谷地带,种出远近闻名的汶川车厘子。许多村民购买大货车,参与河道清淤工程、运输砂石。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在泥石流覆盖过的土地上重启生活。
板子沟4号拦坝,以一己之力挡住了第一波泥石流的冲击,保住了都汶高速和板子沟大桥。
山洪泥石流撵到了院坝边
板子沟峡谷的来水,在都汶高速板桥山隧道处与岷江汇合,经都江堰流向成都平原。站在板子沟一侧山梁上,向成都方向俯瞰,都汶高速从山脚下“冒”出来,往返车道分叉,形成一个“倒V型”,再从山脚隧道穿山而过。另一侧,是沿岷江并行的G317线板子沟大桥。
都汶高速往返车道在板子沟分叉形成“倒V型”跨过板子沟河道。
板子沟村第2村民小组居民区,被都汶高速和G317线分割,200来户人住在公路的夹缝中,平常通过高速路下的涵洞往来。从这里顺板子沟一侧的公路往上,还有两个村民小组。当地村民称,那两个村民小组有近百户人,再往里越走越高,最高处是10多公里外的雪隆包峰,就是这一次发生短时强降雨的无人区。
G317并线板子沟大桥。
汶川县,属于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带的龙门山断裂带,2008年发生8.0级特大地震,此后多年这里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消息不断出现。据公开资料,汶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县城海拔1236米。地理结构主要为高山峡谷地带,县城及乡镇多建在河谷地带。山体多数是石头与土壤构成,这种松散型结合的结构,在地震和强降雨之后,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
这次发生泥石流的板子沟,以前叫板子沟村,前些年几个村庄合并后这里更名为前进村,但村民仍然习惯称这里为板子沟。
挖掘机紧急在疏通河道,保护两条交通要道。
据村民介绍,这次山洪泥石流来得非常突然,6月26日晚,板子沟下起了雨,与往常比雨并不算大,事发前几乎没人将这样一场雨和山洪泥石流联系在一起。村民老马说,当天晚上他一早就睡了,晚上10点17分,电话铃声响将他唤醒,村支书在电话那头喊他赶快起来喊大家转移,山洪要来了。
原来上游两个村民小组的小组长打电话告诉村支书,里面发山洪了,响动大得很。从老马接到电话的时间看,村支书最先通知了住下游最低处的村民,然后才是老马。老马家虽然是从上游下来路口的第一家人,但是地势要高一些。
当地政府集结大量运输车转移河道堆积的砂石。
老马接到电话,翻身起床,招呼妻子一起吆喝周围邻居赶快转移。当大家开始撤离的时候,老马不放心屋下公路边、紧临河道停放的大卡车,不顾一切地冲了下去,把车开了上来。他说,刚下去时,河道里水还不多,怎么看都不像要来山洪的样子。但车刚启动,就听到上游的“轰隆隆”声不断逼近。
妻子在上面屋里感觉到整个地都在抖,扯开嗓子喊丈夫,却半天没有回响。“吓惨了!”妻子说。老马开着货车冲上来,刚上院坝,后面的泥沙就跟着撵到了房脚下。“再晚一两分钟就上不来了。”现在老马仍感到后怕。
村民抢救大卡车,被泥石流吞没
同村另外4名村民,却没有老马那样幸运。
几乎在老马将卡车开上院坝的同时,板子沟村委会副主任、原会计王照群和丈夫龙润科,以及村民马先跟、陈明霜夫妇一起四人,驾驶一辆面包车,行驶在距离老马房屋下方几十米远处,正经过高速公路下方通道时,被翻滚而下的泥石流吞没。
据汶川县应急管理局6月27日10时通报:当天凌晨,汶川县绵虒镇板子沟、威州镇新桥沟两处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经排查,7名群众失联。而王照群、龙润科夫妇,马先跟、陈明霜夫妇一行4人均为失联人员。汶川“6·27”抢险指挥部当天17时30分左右通报:灾害已造成3人失联、4人遇难。
据澎湃新闻了解,已确认的4名遇难者中有马先跟、陈明霜夫妇。陈明霜一位亲属说,6月27日下午,马先跟的遗体在板子沟与岷江交汇处的电厂附近被找到,陈明霜的遗体则是在下游20公里外、快接近映秀的地方才被发现。而王照群、龙润科夫妻两人至今仍处于失联状态,当地相关部门正在搜寻。
陈明霜的一位亲属告诉澎湃新闻,马先跟和附近很多年轻人一样,这几年买了大卡车,在板子沟上游几公里处拉砂石挣钱。6月27日晚,村民都提前收到预警,村委会组织村民往安置点撤离,陈明霜看到其他司机去转移卡车,他也决定去把车开出来。
对于当地农村家庭来说,这样一辆卡车往往是最大的资产,是一家人的生活希望。马先跟这辆卡车是按揭买的,至今贷款尚未还完。村委副主任王照群的丈夫龙润科也是卡车司机,他们的车都停同一处砂石场。因此,他们和陈明霜夫妇一起,开了一辆面包车赶往停车场。
6月27日,森林消防救援人员从搜救区出来。
当地一位村民介绍,板子沟里面还有两个村民小组,可能有上百住户,虽然不少人外出谋生,但仍有几十户还住着人。王照群作为村委会干部,她想搭车一同上去,看看上游两个村民小组的人员安置情况,再陪丈夫把车开出来。没有想到这一次山洪泥石流来得这么快,四人刚出门就遇险了。
接住泥石流的挡防坝
近年来,板子沟不止一次遭遇山洪泥石流。
2019年8月20日,汶川县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致12人遇难,26人失联。汶川县至成都、理县方向道路中断。据村民介绍,“8·20”特大山洪泥石流期间,板子沟19户民房被毁,但本村没有人员伤亡。因为降雨量大,沟里的水逐渐上涨起来,所以村民有充足的时间撤离。
2020年8月23日,汶川再次遭遇泥石流,那次泥石流溢过高速路面,导致都汶高速路板子沟段中断,板子沟村没有人员伤亡。
今年这一次,山洪泥石流来得快,没有给村民留下太多撤离和转移财产的时间。
据村民介绍,被2019年泥石流摧毁房屋的19户人家,在板子沟村第2村民小组重新安置建房。为了保护都汶高速公路,当地政府在板子沟修建了三个泥石流挡防坝,从10多公里外开始,每隔两三公里修一道,分别为一号坝、二号坝、三号坝。
最后一道三号坝就在第2村民小组前面,距离都汶高速、G217线板子沟大桥只有数百米。村民们听说这一次泥石流击溃了二号坝,瞬间冲出,撞向三号坝。
3号拦挡坝挡住了山洪泥石流的冲击,护住了高速路和大桥。
三号坝顶住了山洪泥石流的巨大冲击,护住了都汶高速、G317线板子沟大桥和两条公路夹缝里的民房,不幸也在这里发生。由于三号坝被泥石流填满,溢出部分瞬间将板子沟一侧、通往上游的通道吞噬,驾驶面包车经过这里、准备去转移卡车的马先跟夫妇、王照群夫妇4人在此处遇难或失踪。
泥石流填满近10米高拦挡坝,溢出部分掩埋了右侧公路。
村民们说,他们只知道二号坝被击溃,一号坝是什么情况不清楚。参与救援的人员证实了村民们的说法。如果一号坝也被冲击,那就意味着这一次的山洪泥石流可能是从10多公里外的一号坝开始的,沿沟一路而下,不断积蓄能量冲向下游的岷江,被都汶高速前面的三号挡防坝硬生生接住了。
被频繁的山洪泥石流改变的生活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因为频繁的泥石流灾害,岷江和G217线、都汶高速都陆续改道。周边高处村民也陆续被安置到了现在这里——这个河谷区域相对平缓安全的位置。
房屋虽然迁移了,但土地搬不走。
老马家在板子沟里面有4亩果园,近年反复遭遇泥石流。第一次是8·20泥石流期间,4亩果园被深深地掩埋在几米之下,他请来挖掘机将大石头全部清理掉,在上面重新种上车厘子;第二年又一场泥石流,果园再次被毁,他再次清理,又一次种上了车厘子树。
让老马很意外的是,这一次泥石流没有影响到他的果园,因为前两次泥石流覆盖已将果园抬高。今年4亩地的车厘子还没完全长大,只产了一两千斤。闻名遐迩的汶川车厘子,从果农手里卖出能有25元一斤。这是当地村民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澎湃新闻注意到,当地老百姓除日常耕种外,这些年很多人都买了大卡车,靠运输砂石挣钱。泥石流毁坏了他们的房屋、村庄,吞噬了他们的土地,却也为一些人带来了生计。这里许多村民拉运的砂石,正是近年来接连不断的泥石流带来的。
泥石流一次次掩埋板房沟,导致河道反复阻塞。为了确保下游都汶高速和G317线的安全,在上游修筑泥石流挡防坝只能是应急,要根本解决问题只能是清理河道,深挖沟。因此,几次泥石流之后,当地政府一边修筑挡防坝,一边组织挖掘机、运输车,将主要河道的砂石清理之后运走。本地人也大量购买卡车,参与这项工程。
马先跟按揭买了一辆卡车运砂石,妻子陈明霜则在家里照顾孩子和老人,同时负责耕种不多的土地、打理果园。如今两人双双遇难,留下两个老人和两个10岁左右的孩子,还有尚未还完的车贷。
同行失踪的王照群夫妇,40多岁了,两个孩子在成都上大学。他们买卡车拉砂石,也是考虑两个孩子大了,希望能给孩子多一些经济上的帮助。一辆卡车三四十万元,几乎可以掏空当地许多家庭多年的积蓄。因此,一旦听说山洪泥石流到来,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卡车的安全。
8月27日下午,澎湃新闻在板子沟村看到,一二十位司机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下,正穿越抢险救援区,前往板子沟上游转移他们的货车。一辆车,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没有人会轻易舍弃。
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中新网北京6月28日电(记者 吴涛)28日,在“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军指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中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努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也是我国实现后发优势的重大机遇。
6月28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军在“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上作主旨发言。
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胡军称,近年来我国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过去的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可再生能源发展全球领先,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
他指出,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29微克/立方米;全国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5%,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多个“第一”。
例如,我国已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风电、光电、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也就是碳汇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我们面临“既要减污,又要控碳”的挑战
胡军同时指出,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
胡军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稳步复苏,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此外,在重点行业企业逐步恢复增长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减污降碳工作过程中仍面临机制不完善、技术支撑不够、激励性政策不足、经营难度增加等困难。
“例如,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能源安全供应与减污降碳之间仍需加强统筹,火力发电企业深度调峰时煤耗明显增加,机组启停、低负荷运行更加频繁,造成环保设施无法难以稳定运行,对污染物达标排放造成较大压力,容易对企业经营和电力保供造成不利影响。”胡军表示。
“与发达国家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再控制碳排放不同,中国目前既要减污,又要控碳,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胡军表示,这一挑战不仅体现在国内,也体现在国外。例如,今年5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案正式生效,对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和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
挑战与机遇并存,该如何推动减污降碳?
胡军强调,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如何努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也是我国实现后发优势的重大机遇。
胡军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遵循减污和降碳内在联系与客观规律,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坚持系统观念,突出协同增效。聚焦重点领域,强化源头治理。注重创新引领,鼓励先行先试。扎实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促进经济绿色增长。
胡军称,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多领域协同增效;提高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开展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等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强化科技、法规标准、管理政策等支撑保障。
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主题为“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国资报告》杂志社、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国是直通车、中国侨网、中新视频、中新经纬联合承办,邀请部委相关负责人、国内外权威专家、商协会和企业代表,共同研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凝聚社会共识,奋进新征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