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中国)三次集体谈话,习近平对这所青年“大学校”要求始终如一
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题:三次集体谈话,习近平对这所青年“大学校”要求始终如一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共青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第三次同团中央领导班子成员进行集体谈话。
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曾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称为“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大学校”。通过这三次集体谈话,习近平对这所青年“大学校”始终如一的要求与寄望清晰可见。
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中国共青团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锋队。如何面向未来、再立新功,如何把握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主题和方向?这既关乎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习近平三次集体谈话的重点与关键。
2013年,习近平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提出“团的工作要把握住根本性问题”,并具体指出,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
在2018年的第二次集体谈话中,习近平再次提及上述3个根本性问题,并概括指出,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所有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当好这个助手和后备军”。
“把党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主题和方向,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在今次集体谈话中,习近平以历史观照现实,进一步揭示了党与团之间的紧密关联,再次论及根本性问题,并就“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条“工作主线”提出具体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衡分析认为,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既是共青团的优良传统,也是对共青团一以贯之的要求。从历史逻辑看,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使命。从现实逻辑看,“工作主线”蕴含与时俱进的要求,共青团在新征程上需要更好把青年一代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贴心人、知心人、引路人
“团组织要努力做广大青年值得信赖的贴心人”“做广大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贴心人、知心人、引路人,通过三次集体谈话,习近平对共青团工作进一步给予了明确的职责定位。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团组织,也是青年人自己的组织,服务青年,是其工作生命线。正是基于此,共青团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学校”吸引着青年人不断加入。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全国共有共青团员7358.3万名,共青团组织409.3万个。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希贤指出,贴心人强调联系服务、知心人着眼帮助指导、引路人意在政治引领,三次集体谈话对共青团工作的定位一以贯之,都围绕共青团如何真正解决青年所思所忧、所想所盼展开。
共青团的最大优势在于遍布基层一线、深入青年身边。一组关于共青团过去5年的数据,或许正是贴心人、知心人、引路人这一定位的缩影:资助26万名学生完成学业,为超过180万人次青少年解答心理困惑、排解焦虑情绪,募集爱心捐赠70多亿元人民币,资助困难学生118万名……
正如习近平所言,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贴心人、知心人、引路人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的具体可感故事,也折射出对共青团职责定位始终如一的要求。
为共青团改革把脉问诊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长期以来,习近平对建设什么样的青年组织、怎样建设青年组织尤为重视,并曾引述古语强调共青团改革的重要性。
外界注意到,每次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习近平都亲自为共青团改革把脉问诊,在其指导和推动下,共青团改革不断深化:2016年8月,《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起草完成并正式印发,标志着共青团全面进入“改革进行时”。随后几年,《全国青联改革方案》《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等相继印发,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得到不断增强。
除了着眼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一个“严”字也始终是习近平在集体谈话中的高频词:“带头严格自律”“切实落实从严治团要求”“全面从严管团治团”……如今,习近平提出新要求,要顺应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刀刃向内,纵深推进团的改革,全面从严管团治团。
过去、现在、将来青年工作都是党的工作中一项战略性工作。王衡分析称,通过认真对标全面从严治党高标准,将促进全团鲜明树立严和实的基调,构建起新形势下管团治团的“四梁八柱”。
张希贤进一步指出,全面从严管团治团,指明了共青团未来改革的重要任务,有利于筑牢政治根基,以从严从实之风加强自身建设,把共青团改革向纵深推进。(完) 【编辑:刘欢】
中新网广西凭祥6月28日电 题:广西友谊关口岸通关走向智慧化 中越跨境物流更畅通
作者 黄令妍 蒋雪林
进入夏季,进口东盟水果迎来通关旺季,在中越边境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友谊关口岸),榴莲、山竹、火龙果、菠萝蜜等源源不断入境;满载电子元器件、大型机械设备的货车也排起长龙,等待出口至东盟国家。
位于南疆的友谊关口岸,是中国通往越南乃至东盟便捷的国际贸易通道、中国最大陆路水果进出口口岸,货物往来频繁。
中国重机等待出口东盟。 陈冠言 摄
北投口岸集团凭祥保发公司保税区运营部副部长李思东28日介绍,中越双方正在打造“智慧口岸”项目,计划采用无人驾驶运输车的方式,通过5G、北斗导航系统,对无人车辆进行全程定位导航,集装箱货物在封闭的道路上进行运输,实现口岸24小时通关。
当天,参加2023年中国—东盟媒体凭祥行活动的十余家东盟媒体代表走进友谊关口岸,了解这一中国一东盟陆路大通道通关便利化、智慧化举措。
东盟媒体代表在广西友谊关口岸采访。 陈冠言 摄
“口岸无人车模式通关量设计能力预计达到每天3000辆,加上现有每天千余辆车采用传统方式通关,口岸整体日通关量将达到4000多辆。”李思东向媒体介绍,中方智慧化口岸项目一期预计今年年底投入使用,二期在明年年底投入使用。
自今年1月8日起,友谊关公路口岸货物恢复到疫情前跨境车辆直接出入境模式,日均出入境车辆超过1200辆次,最高超过1500辆次。1—5月,口岸进出口货运量163.96万吨,同比增长103.76%。
东盟媒体代表在广西友谊关口岸采访。 陈冠言 摄
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崇左片区管委会跨境合作局副局长农蔚鹏介绍,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2011年封关运行。当时的设计能力是每天进出境货车600辆次左右。随着货运量猛增,封关运行不到5年时间,友谊关口岸已无法适应货运车辆进出境需求。通过中越双方协商,2017年,中越友谊关—友谊口岸货物专用通道开通,实现人货分离,提升货物通关能力。
农蔚鹏表示,近年来口岸货运需求猛增,得益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推进,往东南亚的货物许多取道友谊关口岸。此外,中国与越南形成紧密的上下游产业链,必然产生电子零部件等大量物流往来。为了进一步扩大通关能力,出口方面口岸已恢复开通左辅山隧道,近期将申请对左辅山二桥进行验收。届时,友谊关口岸卡口一会从“三进三出”提升到“六进六出”,预计通货量提升20%到30%,有力保障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畅通。
预计未来7月至9月,大量东南亚水果仍将通过友谊关口岸销往中国。广西凭祥综保区将加强与越方沟通配合,继续引导越方企业选择浦寨、弄尧通道分流水果;推动越南与中方签订越南水果输华检验检疫议定书,将越南输华水果的查验率从100%降低至30%以下,促进水果快速进口。
另据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友谊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介绍,随着口岸货运需求明显上升,该边检站通过前置采集备案、高峰延时通关、开设生鲜绿色通道等措施,不断优化出入境车辆快捷通关模式。(完)